南海碳循环过程、机理及其全球意义 首页 973计划 项目简介 支撑条件 研究进展 研究成果 联系我们
 
目标任务
 

战略目标加强原始性创新,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主要任务一是紧紧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二是部署相关的、重要的、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研究;三是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科学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四是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能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任务的科学研究基地,并形成若干跨学科的综合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农业正受到耕地减少、水资源不足、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威胁。保证21世纪我国16亿人口的食物安全,任务非常艰巨。加入WTO后,既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面临严峻的挑战。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农业领域基础研究的重大需求,针对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的新形势,农业领域基础研究的工作重点是:瞄准世界农业科学研究发展的前沿,紧紧围绕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重点开展农业生物基因组学与农产品品质改良、农业主要病虫害可持续控制、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的能力。要在实现农业增产的同时,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科学支撑,为确保我国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稳步增长做出贡献。
   “十五”后三年重点研究方向是:
1. 重要农业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2. 重要农业动植物品质改良及其安全问题
3. 农作物病虫害控制与农业动物重大疫病防治
4. 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5.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
6. 农作物水、养分、光能高效利用

能源

能源是支持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能源生产必须实现巨大的增长才能支撑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特点,我国必然会建设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能源系统。然而,已查明的化石能源资源结构与我国未来能源生产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从而使能源供应问题尤显突出。因此,我国能源领域基础研究的重点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一、我国是世界上极少数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国家,环境污染已十分严重。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基础上满足我国巨大的能源供应,必须开展化石燃料的高效洁净燃烧和污染防治方面的关键基础问题的研究;二、在变化莫测的国际局势下,应充分考虑我国未来液体燃料资源的短缺问题,开展大规模煤炭气化、液化的基础研究,保证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并保护环境;三、为从根本上消除可能因能源供应不足给我国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对探索发展大规模非化石能源的基础性研究应及早部署。
   “十五”后三年重点研究方向是:
1. 大规模煤高效洁净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
2. 煤炭大规模气化、液化的基础研究
3. 探索发展大规模非化石能源的基础研究
4. 超高压远距离大容量电力的安全性传输的基础研究
5. 新型节能、储能技术的基础研究
6. 油气高效勘探开发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
7.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系统和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

信息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经营和生活方式,对人类社会各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目前,美、日及欧州等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已经超过传统的机械制造业成为第一大产业。随着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我国信息产业将是21世纪GDP的主要增长点之一。作为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础,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无疑有着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产业前景。信息领域基础研究的发展目标是根据国际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动态,结合我国的研究和发展状况,着重从信息传输、信息存储、信息显示、信息安全、信息获取、人机和谐环境、中文信息处理等几个方面展开系统的研究,重点解决微(纳)电子和光电子技术、高性能计算系统技术、高速信息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自然人机交互技术以及计算、控制技术中的关键基础问题,为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十五”后三年重点研究方向是:
1. 微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纳米器件和集成技术基础研究
2. 新型计算系统的体系结构、算法及其支撑软件的基础研究
3. 大规模、高速、高性能信息网络的基础研究
4. 软件基础研究
5. 和谐人机交互理论和智能信息处理基础研究
6. 信息安全和确保技术的基础研究
7.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研究

环境资源

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尖锐,资源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寻求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资源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已经备受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重视。要实现我国在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其关键在于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水资源严重不足与失衡,油气资源及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保证年限锐减,国内供应能力日降,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危及生态安全和生存环境。我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针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现实和重大需求,资源环境领域的发展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对地球资源和地球环境变化规律的认识,并把它转化为可供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术,进而科学地组织有序的人类活动,为解决我国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提供前沿性科学基础,提高资源环境宏观决策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广泛应用现代技术,在提高研究水平的同时,为资源环境支柱产业和相关技术产品的发展提供若干原始性创新的源头。
   “十五”后三年重点研究方向是:
1. 全球变化研究
2. 大陆动力学与矿产资源、化石能源勘查的基础研究
3. 大陆水循环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4. 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控制机理与修复途径
5. 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6. 海洋环境演化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7. 重大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减灾和重大工程的安全

材料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工业革命的先导,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对于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材料领域基础研究的战略目标是:围绕新时期我国对于材料的重大需求,在材料科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工程技术领域中,选择若干重点基础科学问题取得突破,发展新的理论和技术,大幅度减污降耗,提高量大面广的钢铁、能源、交通、建筑材料等传统材料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满足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增加材料制备的技术含量,提高材料的附加值,开拓信息、能源、航天、航空等新兴产业领域的高技术材料,增强我国国防、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使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某些基础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十五”后三年重点研究方向是:
1. 传统材料的改造升级与高性能化
2.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材料的科学基础
3.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材料科学基础
4. 材料科学自身发展的科学基础

人口与健康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与健康研究水平是事关我国国策和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建国以来,我国人口与健康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进入21世纪,我国在该领域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人口基数大,患者众多;疾病谱较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疾病谱并存;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保健和老年病的问题日趋严重;现代化进程加快导致的社会心理压力加大,身心疾患激增。此外,由于基础研究积累不够,原始创新成果较少。在重大疾病治疗措施与药物等方面面临着加入WTO所带来的严峻挑战。针对上述国家需求,人口与健康领域应以提高人口出生素质与防治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如SARS等严重传染病)为主攻方向,以分子与细胞水平的研究为先导,以重大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突破口。争取在理论与技术上有创新性突破,形成新的防、治体系,使我国在人口与健康领域能够应对各种挑战,促进国民健康,带动学科发展,达到提高生存质量、控制人口数量、加速社会进步的战略目标。力争使我国人口与健康领域的整体研究水平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十五”后三年重点研究方向是:
1. 功能基因组与蛋白质组学
2. 健康与疾病发生的分子、细胞和整体的机制研究
3. 严重传染病病原生物学、致病机理、疾病控制原理与关键技术的研究
4. 生殖、发育与衰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5. 环境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6. 中医理论与创新药物的基础研究
7. 重大疾病早期检测、诊断与预警的基础研究

综合与前沿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学科综合化趋势日益突出,大科学研究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融合与集成为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条件,已成为孕育原始性创新的生长点,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也往往是在学科综合与交叉中产生。因此,跨学科、跨领域研究越来越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十五”后三年,973计划将设立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前沿领域,一方面,鼓励和加强不同领域之间

 
 
 ┊  首页  ┊  973计划  ┊  项目简介  ┊  支撑条件  ┊  研究进展  ┊  研究成果  ┊  图文共享  ┊  友情链接  ┊  下载中心  ┊  管理员信箱:Melweb@Xmu.Edu.Cn  ┊

版权所有 © 联系地址: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973办公室   邮编:361005     联系电话:0592-2186029     传真:0592-2184101 

您是第    位访客